提供《宇宙膨脹的性質》(pdf英文版《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》)下載,一共134頁,大小為32M。網上沒有txt版的,也沒有中文版的。為什么?想想吧……哪有這么快。
一顆看來暗淡的恒星,由於本身內部的突然爆發,向外 拋射大量物質及能量,光度驟增一千萬倍,亮度超過本身的十七個視星等。這時我們稱之為超新星爆發(爆炸 ) 超新星并非星,而只是一個爆發現象,也是恒星演 化到晚期的一個階段,亮度增幅少於十七個視星等的稱 為新星爆發(爆炸)。 ...
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。與其它宇宙模型相比,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。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。在這個時期里,宇宙體系并不是靜止的,而是在不斷地膨脹,使物質密度從密 到稀地演化。這一從冷到熱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很大的爆發。根據 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,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:在宇宙的早期,溫度...
早在20世紀初,就有人提出太陽在不停地發出帶電粒子,這些粒子被地球磁場俘獲,束縛在離地表一定距離的高空形成一條帶電粒子帶。50年代末60年代初,美國科學家范艾倫根據“探險者”1號、3號、4號的觀測資料證實了這條輻射帶的存在,確定了它的結構和范圍,并發現其外面還有另一條帶電粒子帶,于是離地面較近的輻射帶稱為內輻射帶,離地面較遠...
將一塊石頭扔進水塘,水表面的漣漪向四周散開,漣漪以圓周的形式越變越大,這個二維的池塘水面加上一維的時間,擴大的水圈與時間就能畫出一個圓錐,頂點是石頭擊中到水面的地方和時間,類似地,從一個事件出發的光在四維的空間-時間里形成了一個三維的圓錐,這個圓錐稱為事件的過去光錐,它的宇宙學意義就是當我們遙望夜空的時候,我們并沒有看到目前...
1911年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,1913年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各自獨立繪出亮星的光度—溫度圖,發現大多數恒星分布在圖中左上方至右下方的一條狹長帶內,從高溫到低溫的恒星形成一個明顯的序列,稱為“主星序”。為了紀念兩位科學家作出的貢獻,人們稱這種圖為赫—羅圖(HR-diagram)。 該圖顯示出恒星的光度和表...
河外星系指的是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,它們都是與銀河系屬于同一量級的龐大恒星系統。河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見,就是通過一般望遠鏡去觀察,也還是一片霧,天文學家才發現二者完全是兩碼事:河外星云實際上是和我們銀河系、類似的星系,而真正的“星云”,都是我介銀河系的內部成員,是由恒星之間的稀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。因此,現在再也不用“河外星...
引力極強的地方,沒有任何東西能從該處逃逸,甚至光線也不例外。 黑洞可從大質量恒星的“死亡”中產生,當一顆大質量恒星耗盡其內 部的核燃料而抵達其演化末態時,恒星就變成不穩定的并發生引力坍 縮,死亡恒星的物質的重量會猛烈地沿四面八方向內擠壓,當引力大 的無任何其他排斥力相對抗時,把恒星壓成一個稱為“奇點”...
天球的周日旋轉是地球自轉的反映,我們就利用太陽、恒星或天球上假想點的周日運動來建立時間系統。由于選取的特定點不同,在天文學中就有幾種不同的計量時間系統,如恒星時、真太陽時、平太陽時等。恒星是以春分點的周日視運動來確定的計量時間的系統。一個地方的恒星時以春分點對于該地子午圈的時角類量度。春分點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為1恒星日...
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能看到的星座是不一樣的。對于某一點,有些星座永遠也看不到的;反過來呢,有些星座在那兒一年四季都看得見。對于一個地方來說,到底哪些星座看不到呢? 這里有一個小竅門,假設一個地點的緯度是φ,那么赤緯小于-(90°-φ)的天體在這里就永遠看不到。反之,凡是赤緯大于(90°-φ)的天體,在這...
利用天體在波長界于1.0-350微米的紅外波段來研究天文現象的天文分之學科。整個紅外波段可分為近紅外(1.0-5微米)、中紅外(5-30微米)和遠紅外(30-350微米)三個波段。表面溫度近于3000° K的物體的主要輻射能量集中在近紅外波段,且溫度越低,輻射的峰值波長就越長。因此諸如紅巨星、原恒星、恒星延伸大氣中的塵埃包層...
在宇宙的星系中,星系光譜的譜線向紅端的位移現象稱 為紅移,那正表明了多普勒效應。星系在我們視線方向 遠離我們,紅移量愈大,距離愈遠,退行速度也愈高。 絕大部分的河外星系也存在著紅移,這也表明了宇宙的 不斷膨脹。換句話說,紅移正是宇宙膨脹的重要證據。 二十年代,天文學家哈勃定出哈勃定律,利用所測得的 紅移值定出星系的距離。
環形山是月面上最顯著的地貌特征。月面上星羅棋布、重重疊疊的環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,中央有一塊圓形的平地,外圍是一圈隆起的山環,內壁陡峭,外坡平緩。 環形山的中間有一個陷落的深坑,四周圍有高聳直立的巖石,環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~8公里之間。環形山大小不一,直徑相差懸殊,小的環形山直徑不足10公里,有的僅...
黃道: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,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,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。 黃極:天球上與黃道角距離都是90度的兩點,靠近北天極的叫“北黃極”。黃極與天極的角距離等于黃赤交角。北黃極在天龍座 與 兩星聯線的中央。 ...
一種“天文坐標”。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由黃經和黃緯兩個坐標表示。春分點的黃經圈與通過某一天體的黃經圈在黃極所成的角度,或在黃道上所夾的弧長,叫做該天體的黃經。計量方向為在黃道上由春分點起,沿著與太陽周年運動相同的方向,從0-360度。從黃道起,沿黃經圈到天體的角距離稱為該天體的黃緯。計量方向從黃道起,由0-90度,黃道以北為正...
又稱“太陽年”。即太陽視圓面中心相繼兩過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;貧w年比恒星年約短20分23秒,回歸年長365.2422平太陽日或365日5時48分46秒。對應1900年初回歸年長為365.24219892平太陽日,這個數值不是不變的,每百年減少0.53秒。 ...
中國古人對宇宙的另一種看法,將天和地化作蛋殼和蛋 黃。地是蛋黃,小而圓;天是蛋殼,包圍著這個蛋黃。 這種說法提出了地是球形的看法,比蓋天說進步了很多 。 ...
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,若按它們的質量、大小和結構特征,則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。 類地行星主要由石、鐵等物質組成,體積小,密度大,自轉慢、衛星少。屬于類地行星的有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; 類木行星主要由氫、氦、冰、氨、甲烷等物質組成,體積大、密度低,自轉相當快、衛星較多,還有...
六十年代發現的奇異天體,貌似恒星,卻具有極大的紅 移。直徑小於一光年,但發出的能量竟是等於二百個星 系的總和。根據紅移量推算,它們應是在總星系的邊陲 。有些推測是宇宙大爆炸後早期形成的星系,但目前迄無定論。 ...
量天尺 ,“造父變星”的別名。要知道兩點間的距離,只要拿一把長尺子去一量就可以測出來。天上的星星離開我們很遠,星系、星團等天體就離我們更遙遠。那么,天文學家又是怎樣在地球上知道這些星系和星團離我們的距離的呢?難道他們手中真有這樣一把長長的尺子嗎? 原來在星系和星團中有一種光度周期變化的變星,典型的是...